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擴大到約140億美元。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27日在廣州表示,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他建議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強高端機器人技術攻關,打造一批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的機器人骨干企業,培養一批專精特“小巨人”企業。
當天,作為中國最大的機器人展會之一,“2018中國(廣州)國際機器人、智能裝備及制造技術展覽會”在廣州開幕。國機集團、航天科工、新松、國機智能、瑞松等逾700家企業參展。
李毅中在開幕致辭中介紹說,去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累計銷量14.1萬臺,同比增長58.1%;預計今年將超過15萬臺,市場規模將超60億美元,加上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將達到87.4億美元。
他表示,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關鍵技術加快突破,核心零部件國產化趨勢逐漸顯現。以減速器為例,目前中國中低端機器人60%以上采用國產減速器。智能控制和應用系統的自主研發水平持續進步,制造工藝的自主設計能力也不斷提升。
同時,中國機器人產品結構逐漸向中高端發展。一大批業務水平較高、貼合行業實際、應用方案成熟的機器人企業逐漸涌現。去年國產多關節機器人銷量首次超越坐標型機器人,成為首要機型。工業機器人正向著多樣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中國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機器換人”成效明顯。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已經由汽車、3C、包裝、倉儲物流等領域逐漸向新能源、環保設備、高端裝備、消費品等領域擴展。制造業平均每萬名工人擁有機器人數量已由2013年的23臺上升為50臺,接近全球平均水平。
此外,中國機器人產業集聚進程加快,全國已形成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地區、沈哈和成渝等幾個機器人研發制造中心,各具特色。
不過,李毅中也指出,中國機器人產業目前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在人機交互技術、控制技術、環境感知和傳感技術、材料技術、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方面與海外還有較大差距,關鍵零部件如精密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以及高性能驅動器等還依賴進口。
此外,低水平重復建設相當突出。目前中國已有機器人企業一千多家,機器人產業園區50多家,但多數競爭力不強。
李毅中建議,中國機器人產業要產學研用相結合,加強高端機器人技術攻關,尤其是要率先突破一批核心零部件和重大標志性產品;政府和部門要加強機器人產業發展統籌規劃和有效政策支持,構建良好的產業創新發展生態。同時,要拓展機器人在各行業的應用,并加快人才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