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最美2017
航拍中國│大地之美
BBC有《野性中國》(Wild China),美國國家地理有《鳥瞰中國》(China from Above),日本NHK有《中國力量》(China Power),韓國KBS有《超級中國》(Super China) ,2017年,央視也有了一部“用全新視角拍出熟視無睹的日常”、豆瓣評分高達9.3分的《航拍中國》。
“像鳥兒一樣離開地面,沖上云霄,結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時無法到達的地方,看見專屬于高空的奇觀,俯瞰這片朝夕相處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變了一副模樣。”這是《航拍中國》開篇的解說詞。新的角度,讓觀眾看到了更多平時看不到的景象。很多人留言說,從來沒有這樣看過自己的家鄉,美哭了;更多的人說,看完“滿滿都是對這片土地的愛與期待”,希望能用腳丈量祖國大地,不然會覺得此生不完整。這也正是主創者的目標。
港珠澳大橋│技術之美
早在2015年年底,英國《衛報》就將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列入“現代世界七大奇跡”,理由不僅僅是它的體量——全長55公里,建成后就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不僅僅是它的景觀——全程無敵海景,還有中華白海豚出沒;更重要的是它的技術含量——港珠澳大橋是全球首座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于一體的超級工程,其中有一段是6.7公里的海底隧道。將33根180米長、37.95米寬、11.4米高、近8萬噸重的沉管橫著安放到40多米深的海底,并要求與前一個沉管的對接誤差控制在厘米級,難度有多大?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將之比喻為“連續33次考上清華”的感覺。
港珠澳大橋建設期間,共完成100多項試驗研究,創造500多項技術專利。以它的動工建設為標志,中國開啟了超級橋梁的建設時代。
趙孟頫書畫特展│人文之美
9月6日,也就是趙孟頫書畫特展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開展的日子,全中國的文藝青年要么去了現場打卡,要么在社交媒體刷屏,轉發率最高的恐怕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 Hearn)說過的這句話:“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
趙孟頫確實是能讓文藝青年崇拜得五體投地的人物,此次特展也是前所未有的,有自媒體總結了三個“難得”:一是難得見到那么多趙孟頫的真跡,不僅故宮博物院拿出了看家的珍藏,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也都傾力助展;二是難得見到那么多經典作品,如《行書歸去來辭卷》《行書酒德頌卷》《秋郊飲馬圖卷》《水村圖卷》等;三是難得見到和趙孟頫相關的那么多名家作品,包括黃公望、文徵明、董其昌等。可以說,看完這個特展,足夠吹噓一輩子了。
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建筑之美
每年總會有“最美書店”“最美圖書館”成為網紅,而今年的網紅,當屬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你一定看過它這套照片:巨大的白色球形廳和環繞四周的波紋狀階梯十分搶眼,階梯如云層環繞向上延展一直到天窗,讓人直接聯想到“人類進步的階梯”,或者是無窮無盡的文化海洋。
該館由荷蘭MVRDV建筑設計事務所與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院合作設計,成為網紅之后,高峰期單日讀者數已近2萬人次,遠遠超出了圖書館運營團隊的預期。副館長劉秀峰表示,圖書館火了當然自豪,“但實話說,很多人來圖書館是為了拍照發朋友圈,并不全是為了讀書”(很多人去“最美書店”的目的也一樣)。劉秀峰希望,能把人們拉回圖書館,“讓大家覺得讀書很酷,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機器人佳佳│智能之美
4月24日,當機器人“佳佳”以新華社特約記者身份與趨勢觀察家凱文·凱利通過網絡進行人機對話時,科技記者注意到她回應時的延時以及不那么精彩的回答,吃瓜群眾卻更關注她的外表——那繡著蝶戀花圖案的白色長袍,那精致的發髻,并紛紛表示:“真美!”
“佳佳”是中國科技大學研發的“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不僅外形上有了重大進步(據說她的長相融匯了中科大幾大校花的優點),還初步具備了人機對話理解、面部微表情、口型及軀體動作搭配等功能。項目負責人、中科大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陳小平說,“佳佳”的眼睛可以自然轉動,說話時的發音和嘴型也對得上,不過受材料限制,她只能細聲說話。他給“佳佳”的定位是“美麗、智慧的機器人”,希望她成為新一代的網紅,“甚至比網紅還紅”!
彩色蘑菇云│反思之美
12月2日下午3點25分,也就是75年前科學家恩里科·費米和他的“曼哈頓計劃”團隊成功進行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造并自行持續的連鎖核反應的同一時間,藝術家蔡國強在“芝加哥一號堆”原址的上空,炸出一朵75米高的彩色蘑菇云。芝加哥大學舉辦的系列公共項目“核反應——1942年:歷史性的突破,不確定的未來”也在蘑菇云的爆裂中達到高潮。
“我深知紀念這件事情本身的沉重,也以作品上多少的復雜和矛盾,表達對科學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的擔憂和期望,也包括對今天迅猛發展的互聯網、AI 的責任。當然也不乏幽默和諷刺……人們總要不斷問我使用火藥的意義。有時候我會回答:當世界各地恐懼和暴力不絕,創造了大規模毀滅能量的人類,還有人用爆炸的能量在創作著美,本身就給人類多了一點點希望。”蔡國強這樣表示。
阿拉貝拉秀中文│漢語之美
特朗普總統訪華時,“第一外孫女”阿拉貝拉的中文秀無疑是點睛之筆。他向習近平夫婦展示了外孫女阿拉貝拉用中文演唱歌曲、背《三字經》和古詩的一段視頻,習近平表示,阿拉貝拉的中文水平可以打A+。這段視頻很快在網絡上被瘋轉,阿拉貝拉成為小網紅。
阿拉貝拉并不是第一次憑秀中文刷屏。2016年11月特朗普贏得大選后,她3歲時唱中文兒歌的一段舊視頻就被網友翻了出來;2017年的春節,特朗普并未按慣例向華人拜年,而伊萬卡用公開發布阿拉貝拉用中文唱《新年好》視頻的舉動,傳達了祝福和善意。阿拉貝拉因此被視為友好小天使。
秀中文的還有金融大亨吉姆·羅杰斯的兩個女兒。為了讓女兒們熟練掌握中文,羅杰斯舉家搬到新加坡。網友們表示慚愧:自己的普通話還比不上羅杰斯的兩個女兒……
至愛梵高│視覺之美
盡管12月8日才在中國大陸地區公映,但全球首部全手繪油畫電影《至愛梵高》早就口碑在外。原因無他,它是這個快時代難得一見的、耗費7年時間打磨的作品,因此也就顯得十分奢侈:95分鐘的電影,每秒12幀,1幀就是一幅梵高風格的油畫,為此,來自15個國家的125位畫師繪制了65000幅油畫。梵高說過:“只有畫畫才能表達我心中之所念。”因此,導演決定用油畫來講述梵高的內心,以及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這是前所未有的嘗試,所帶來的視覺震撼也是驚人的。先睹為快的豆瓣用戶們這樣寫道:“狂熱地愛著梵高的筆觸,而一切都活了起來,那感覺實在是太妙了!就像進入一個平行世界,和梵高跨時空對話。當他以特殊的方式轉身離開,黑暗中的我早已淚流滿面。”“麥田,烏鴉,星空,整個銀幕像要燃燒起來,梵高死忠粉都會看到流淚吧。”
風云四號A星│太空之美
9月25日下午5點之后,不少人注意到,手機微信啟動畫面有了變化:圖片變成了小動畫,小人還在,但小人仰望的地球不一樣了,從美國宇航員45年前拍攝的“藍色彈珠”變成了由我國全自主研制的“風云四號”衛星在中國上空拍攝的“國產”地球。微信團隊表示,此舉是為了慶祝“風云四號”當天正式交付用戶使用,也是為了向用戶展示我國的大好河山。
“厲害了,我的國。換的不只是一張圖,還意味著我們國家的衛星導航等技術的崛起和強大。”這是一名網友的評論。還有人敏銳地捕捉到知識點:“要高考的同學快點查查這是風云四號什么時候拍的圖,日期、時間、坐標、當時的太陽直射點,世界主要地方的氣候、大氣循環、洋流方向啥的都記記,高考地理沒準用得上。”
建軍90周年閱兵│力量之美
“超燃!”“燃爆了!”看完在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的建軍90周年閱兵式的直播,觀眾們紛紛送上最熱烈的贊美。
“2017年7月30日上午,剛剛參加完實戰化訓練的1.2萬名官兵、600余臺(套)裝備,征塵未洗、整齊列陣,以戰斗的姿態迎接檢閱。”新華社的報道這樣寫道。正如閱兵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王瑞成所說,此次閱兵打破了以往廣場閱兵的慣例:不安排徒步方隊和踢正步,不安排軍樂團、合唱隊,不搞群眾性觀摩,所有裝備不作裝飾。恰恰是這種鐵流滾滾、風塵仆仆的戰場氛圍,帶來了更大的震撼。
這是我軍實力的一次完美展示。俄羅斯網友阿列克謝表示“給跪了”:“他們的列隊行進可真帥……簡直如雕塑一般整齊!”《紐約時報》報道也稱:“中國陸、海、空、火箭軍等各軍種官兵……從各方面看都完美無瑕、整齊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