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工業:用“先進制造”實現全球創意
5月23日,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大佬”齊聚廣州,為廣州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出謀劃策。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先進制造產業,是“十三五”期間,廣東省先進制造的重點產業,也是廣州市最新搭建的戰略產業架構。在工業4 .0和制造2025的背景之下,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概念的提出,給珠三角9市提出了全球競爭新格局,也為廣東發展先進制造業打開了一扇對標國際的窗戶。粵港澳大灣區內的11個小伙伴該如何發揮聯盟效應,推動先進制造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對標其他三大灣區,參與全球競爭?這一期,南都力求通過梳理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發展歷程、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及布局,港澳與珠三角城市的分工等,剖析粵港澳大灣區新一輪工業革命。
十年大騰挪
為新型制造業換出空間
珠三角的產業轉移,始于“十一五”期間。這是一場堪比春運的工業“大挪移”。
據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介紹,當時,珠三角9市將其落后的、缺乏競爭優勢的工業企業,關、停、并、轉,淘汰出這個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以廣州為例,過去十年里,海珠、番禺、白云等區都已基本完成傳統制造業大規模轉移,將老廠房搬離出去,保留下來的工業類型,除了汽車、石化和電子技術三大支柱產業,就是造船、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等先進制造企業了。
據《2015年度廣東區域綜合競爭力報告》顯示,第二產業對廣東發展后勁的貢獻率,呈現逐年下降態勢,由2005年的50%下降到2014年的46%和2015年前三季度的44%.
產業轉移有珠三角城市的主觀能動因素,亦不可忽視因制造成本而產生的生產自由流動。新興經濟體國家依靠其競爭性貨幣貶值和低廉的要素價格優勢,加快承接中低端制造業轉移,越南、泰國、印度、印尼等國逐漸替代廣東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投資地。
所幸,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工業化被賦予了新的使命。
據悉,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吸引高端制造業回流。如美國制定“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推出“工業4 .0”戰略等,其實質都是以先進制造業為重點重構實體經濟,以提振國內經濟復蘇。而這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調整期,全球性的工業化浪潮襲來,“就像新一輪的工業革命,誰能抓住機遇,誰就抓住了未來產業制高點。”王先慶認為,珠三角工業被時代推著向前,開啟了一輪自我革命與創新。
工業化使命
為制造業找到創新核心
廣東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是創新之地,但“加工貿易”也慢慢給珠三角制造業落下了“病根”。
“服裝加工是三來一補,電器制造是三來一補,就連汽車工業,其實也是三來一補。”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直指珠三角的工業癥結所在:缺乏創新。“三來一補走過來的工廠,沒有革命性和創造性的能力,連核心技術都掌握不了,談何創新?”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過去了,國家和廣東省都看到了實體經濟的核心價值在于創新。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意見》提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切入點,以智能制造為核心和主攻方向,以先進裝備制造業為突破口,以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為重要抓手,強化工業基礎,注重集成應用。
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創新成了珠三角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共同追求。比如在世界制造中心東莞,經過多年的產業升級之后,在智能產品上有很強的高端研發和制造能力。一年前,國際創客盯上了東莞。一年后,麻省理工學院國際創新社群與東莞產能連接在一起,成立了天時國際創業實驗室,并在長安鎮設置了國際快速成型創新中心,正式推出制造業產能共享在線平臺———廣東省產能地圖,目前簽約工作已經在東莞倍增計劃企業中展開。
天時實驗室CEO林濤認為,“未來的世界就像是從科幻世界里走出來的世界。屆時將有越來越多的智能產品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這些創意都需要‘制造’來實現。”
而珠三角各城市對于未來中國制造業的“創新”,也擔負著各自的使命。2015年出爐的《廣東省先進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簡稱“規劃”),就細化了廣東制造業產業空間布局。
《規劃》提出,打造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帶、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沿海石油化工及新材料制造產業帶、環珠江口先進輕紡制造及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粵東西北配套產業集聚區的“三帶兩區”總體空間布局。
在產業發展重點部分,廣東省先進制造業未來重點發展6大產業、23個細分領域。六大產業分別是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產業、先進輕紡制造業、新材料制造業、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
南都記者梳理《先進制造業“十三五”空間布局圖》發現,“最重要”的產業或許要數“智能制造裝備”。在廣東的10個城市大灣區的9個城市(廣州、佛山、中山、江門、陽江、肇慶、深圳、珠海、東莞、揭陽)都有布局。其次是汽車制造業,有7個城市布局;在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中,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兩個產業分別各有4個城市(廣佛莞深)在布局。
城市分工
廣州是“樞紐”深圳是資源分配者
在上述4個產業的布局中,廣州均榜上有名。2016年3月,《廣州制造2025戰略規劃》(下簡稱“廣州制造2025”)出臺。這個規劃明確了廣州制造業三大發展定位:全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創新基地、國家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緊密結合的示范引領區、“一帶一路”戰略重要支點和開放高地,重點發展包括智能裝備及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大產業領域。
不僅廣州,珠三角各城市都先后畫出先進制造業“十三五”規劃漂亮的藍圖。但讓專家擔憂的是,廣東省先進制造業的六大產業在各城市間的布局重復度頗高。“城市間的競合值得關注”。
丁力認為,“城市間的合作關系應該擺在競爭關系之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競爭對手,是其他三大
灣區,而不是大灣區內部的城市競爭,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澳門和珠三角9市提出了新的分工,各城市在產業上該放下過去各自為政的姿態,應更多的去考慮產業的合作關系。廣東制造業“三帶兩區”的產業空間布局,實際上是一個更明細的“分工表”。
以東莞為例,《東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東莞要打造成世界級的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推進全市電子信息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實際上,東莞鄰近的深圳、惠州有相似的產業布局,它們同處在“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帶”。
既然都同在這條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帶上,比如新型電子顯示產業,深圳有華為、東莞有步步高、惠州有LG,廣州在2016年最后一天又迎來富士康,產業布局會變得重復嗎?企業認為不會。正如富士康集團總裁郭臺銘曾向南都記者解釋過的,廣州增城、黃埔通過高速路和輕軌與深圳、惠州、東莞串聯起來,而廣州正好處于樞紐位置,將廣東的電子顯示東部“走廊”打通,產業鏈的連貫性和輻射效應也就產生了。
廣東省社科院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鄧江年則分析認為,東莞與深圳、惠州形成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標志的“深莞惠都市圈”,但三城內部其實各有分工。如深圳掌握“微笑曲線”的兩頭,東莞和惠州掌握生產領域,從而形成電子信息產業全產業鏈的布局。“華為、大疆、金立等一大批深圳知名企業都在東莞生產,正顯示了東莞的產業配套能力。”
所以,“廣州招來了國際項目和500強企業,不一定自己把整個產業啃下來。它可以將珠三角各市的同類產業整合起來,打通產業鏈,合作共贏。”丁力指出,廣州定位為“國際樞紐城市”,地處珠江口東西兩岸的中間位置,歷史以來廣州就一直扮演對外溝通的“聯系人”的角色。
對于深圳這座城市,有專家認為,它應該扮演“資源分配者”的角色。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就認為,“深中通道”即將開通,中山有條件可以直接對接深圳。大灣區最重要的是資源整合,將產業鏈、供應鏈放置在一個整體來考慮。“深圳的創新資源、香港的金融中心甚至是廣州的資源政策、人才等優勢,與包括中山在內的珠三角城市傳統制造業相結合”,在大灣區的前提下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久前召開的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就對廣州和深圳在大灣區的“分工”,進行了綱領性的說明。報告指出,將加快構建以深圳、廣州為龍頭,珠三角各市分工互補的“1+1+ 7”創新發展格局。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縱觀全局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可比作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動機”,中國是世界的制造業中心,其中廣東省是中國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灣區于廣東而言,是個更大的舞臺”。
廣東先進裝備制造業“十三五”空間布局圖
依托北斗衛星導航產業(廣州)基地、中山北斗物聯網產業基地、深圳北斗衛星產業基地、廣東省(惠州)北斗裝備制造應用產業基地等重點產業基地,打造衛星裝備產業集聚區。
重點培育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揭陽、順德區等10個左右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以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中山、東莞、江門、肇慶、湛江、河源、清遠、揭陽等市為重點,大力發展節能環保裝備。
重點建設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光伏裝備產業基地、中山新能源裝備產業基地、江門臺山清潔能源裝備產業園和智能電網產業基地。
重點建設廣州、深圳、佛山、江門、梅州、湛江等汽車產業基地。
重點建設珠海通用航空裝備產業基地,支持汕頭、佛山、陽江、揭陽、云浮等市延伸發展航空裝備產業鏈。
重點建設廣州南沙龍穴千萬噸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基地、深圳孖洲島海洋高端裝備基地、珠海高欄港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基地、中山翠亨海洋工程裝備基地、江門銀洲湖中小型船舶基地。
依托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建設以江門為重點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地。
廣東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藥器械產業“十三五”空間布局圖
重點建設深圳、佛山、珠海、中山、汕頭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基地。
以廣州和深圳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為龍頭,加快建設中山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珠海三灶生物醫藥產業園、佛山生物醫藥科技園、江門大健康產業基地等園區和基地。支持惠州、肇慶等珠三角地市和粵東西北各市結合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中藥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