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用機器人數量驚人 三分之二工作受威脅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試圖讓勞工市場看起來像個零和游戲——美國公司把產線移至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而他將把那些外移的工作機會帶回國內。 先不考慮把工作機會移回至高成本的國家是否刺激公司發展自動化,這里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取代美國制造業工人之后,機器人也準備在發展中經濟體這樣做。未來恢復已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將會非常困難。
全世界工業機器人的數量經歷了50年才達到100萬個,而根據Maccquarie,未來8年這個數字就會再增長100萬。
最重要的是,近期的成長多半在美國以外,特別是人口漸漸老化且工資上漲的中國。
中國的工業用機器人數量遠超過世界各國。
某些角度而言只是件好事,畢竟在產線上工作是單調又有危險性的。然而,建立大型制造業一直是發展中經濟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傳統途徑。如今機器人及其他類型的自動化已成為此類開發模型的威脅。去年11月,聯合國警告在開發中國家已有三分之二的工作機會正面臨著威脅。
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工作可以完全被自動化取代。
甚至像特朗普這樣的美國第一倡導者也應該關注這一點,因為加入越南、墨西哥或埃及中產階級的人將成為美國貨物出口商的潛在客戶。
當美國中產階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興旺時,工廠自動化是昂貴的。 機器人僅限于少數幾個產業,主要是汽車工業,而這些自動機械并沒有那么復雜。 由于生產力優化讓工資得以提升,但機器人并沒有讓工人顯得那么多余。
亞洲及非洲的貧窮國家恐怕就沒有那么幸運,今時今日的機器人更先進、能被更廣泛地部署在不同產業,而且更便宜。這讓在人類離開勞動力市場之前工資上漲的空間變小,且更低成本的自動化也意味著制造業可以重新移回到發達經濟體。
去年由中國Midea集團公司收購的德國機器人制造商Kuka AG,估計典型的工業機器人成本約每小時5歐元(5.28美元)。 制造商在德國雇用一個人得花費50歐元一小時,在中國每小時約10歐元。 這突顯了一個重點—— 公司可以收回他們在自動化設備上的支出:根據Macquarie的報告,中國汽車焊接機器人的投資回收期已經下降到不到兩年。
與其在其他地方(另一個亞洲新興市場)尋找更便宜的勞動力來源,中國制造商正在選擇安裝更多的機器人,特別針對那些復雜度高的工作。 正如伯恩斯坦分析家最近所說的,中國擺脫的不是工作,是工人。
這可能是制造業就業已經在許多新興經濟體中達到頂峰的原因,它發生在總體就業率較低和經濟發展較早的階段 - 這種趨勢被稱為“過早的去工業化”。
明確來說,這不是一個反對科技的論點,智能手機為用戶提供了獲得世界上大部分知識的途徑,而手機數量的增加是進入服務業的門票。但服務業(如優步司機)— 工資是否合理或是否如產線工作那般有保障—是個開放性的問題。這些服務業也將受到自動化的威脅 — 無人駕駛汽車是出租車司機的威脅。 服務業之間的良好服務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工資也保持不變??偠灾?,機器人可能會加劇低收入國家的不平等。
上海先予工業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非標制定、研發、生產、銷售、工程服務為一體的工業裝備制造企業。公司以自主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優勢為依托,針對企業用戶在生產過程控制中的各種復雜控制要求,采用DCS和PLC等控制系統為企業量身定制,技術先進、可靠性高、經濟實用的電氣和自動化控制,生產,輸送,包裝、清洗系統,提供完整的非標制定自動化生產解決方案,從而有效為企業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品質、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