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機行業如何迎接工業4.0
《中國制造2025》是與德國工業4.0遙相呼應的計劃,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然而,李克強也坦率指出:與發達國家在工業3.0基礎上邁向4.0不同,我國不僅要追趕工業4.0,還要在工業2.0、3.0方面“補課”。電機作為自動化制造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中國制造業的組成部分,它離工業4.0有多遠呢?
中國雖然目前還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但是它的勞工成本在過去的10年間升了5倍。國內人力成本的快速增長,給制造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壓力。隨著人力成本的攀升,各個行業的自動化需求會加速。眾所周知,微電機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自動化生產已成為電機行業的趨勢。那么,現階段我國電機企業自動化生產程度怎樣了呢?
目前,我國電機生產工業與世界同類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問題十分突出。其中之一就是技術裝備落后,電機制造的大部分企業仍處于人工密集型流水線生產方式,工序環節多,效率低,人工成本高,質量一致性難以控制,根本無法滿足微電機市場的高速需求。窺一斑而知全豹,可以看出來微電機行業自動化程度仍不是很理想,那么,電機生產設備的技術水平如何?能否實現電機行業全自動化生產呢?
電機的全自動化生產是一個美好的愿景,上述所提到的種種因素之中,多品種、小批量生產需求才是目前電機企業最為渴望解決的問題。
對于多品種、小批量的需求趨勢,整個生產線基于智慧制造的設計理念,采用國內先進的自動化控制技術及CCD檢測技術,六軸機器人和四軸機器人自動取料等技術,創新柔性化成套生產線,實現了組裝、檢測、包裝三大生產環節智能生產。我們設備的一些裝配的功能,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變更,更能適應定制化的生產。
盡管電機目前的自動化生產程度較低,要實現全自動化生產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談及電機生產未來的發展方向時,許多人都提到了“無人化”。工業4.0是實現無人化生產的方向。
電機自動化生產的技術方向,必須向工業4.0靠近,往智能化、柔性化、定制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柔性智能裝備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裝備,它是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集成和深度融合,且能適應生產場地、制造對象、生產模式的改變而改變的能力。
總而言之,不管是電機技術還是電機自動化生產技術,國內水平都距離世界先進水平有很大的距離,我們的基礎產業還很薄弱,兩三年都不一定能弄上來。我們所有人要坐下來認認真真地做事,否則將會被甩的越來越遠。